今天的行程決定的很倉卒,
而出發前夜也不知道在瞎忙些什麼,沒抽出時間好好蒐集資料,
吊橋到底有沒有開放?
是否可以經由步道直通對岸的產業道路?
更重要的是把單車扛下溪谷會不會落得進退維谷的窘境?
就在心中一堆問號的伴隨下朝目標前進。
投49-1的岔路口
5:10左右出發,沿台3線到竹山轉投49鄉道直上大鞍山區。
來到投49-1的岔路口,所有的指標都要你右轉改走投49-1,
而左方投49則接連矗立三個警告標誌「險升坡7公里」、「狹路4公里」、「注意落石」,
站在岔路口觀望,右方的投49-1平坦寬闊,左邊的投49是個路幅狹窄的超大陡坡,
任一個初來乍到的理性遊客必然遵照指示右轉。
只是,我們站在路口休息的5分鐘裡,
當地居民的車輛來來往往,都是卯足了馬力直衝投49的陡坡,根本沒人走投49-1。
看來,昨夜在網路看到車友的部落格強烈建議走投49,箇中必定是有原因的。
投49的路旁茶園
投49遠眺濁水溪與清水溪
投49以連續S形彎道蜿蜒而上,
隨著高度漸增,視野也逐漸開闊,辛苦爬坡終於獲得美麗的回報。
途中遇到當地的阿伯,直誇我們聰明知道選舊路(投49)走,因為新路(投49-1)要多繞4公里。
投49路窄坡陡, 不適宜大型車輛及外地遊客行車, 卻因此成了單車的最佳路線
登上大鞍,此地海拔約800m,再度與投49-1會合。
繼續往本日的最高點1050m的水窟前進,也就是通往太極峽谷及梯子吊橋的岔路口。
途中有座「觀竹海樓」,登上塔頂觀望四周山巒密佈的竹林。
只是,我覺得沒有從林內仰望來得有氣氛,略感失望。
觀竹海樓之竹海
抵達水窟後,開始沿著番仔田產業道路下滑至吊橋的停車場,
然後繼續沿步道下切溪谷,之前努力爬升的高度沒兩下都還回去了。
整個步道區域仍是封閉施工中,所以路況極差,大家戰戰兢兢的穩住車身下滑,
要是摔在這崎嶇的碎石泥土路上可是很慘的。
Off Road結束後來到峭壁的邊緣,不死心地繼續沿著棧道下切峽谷,
心理想著無論如何也要從對岸離開山谷,若是要折返循原路爬回去可是會死人的。
因為施工的關係, 棧道的階梯舖有車轍板, 剛好方便牽角踏車
這段路喚起以前扛著小黃從角板山公園,踏著階梯直下溪谷吊橋的回憶,
純粹就是想體驗騎車過吊橋的驚險刺激,而扛車爬回山頂的痛苦艱辛更是刻骨銘心。
帶著小黃通過梯子吊橋的美麗夢想沒多久就破碎了…
回程的遊客告知玉福吊橋被封住了,連人都過不去了,更遑論單車。
如果無法通達對岸,繼續帶著單車深入溪谷也是徒增回程的困難指數。
在步道工人的勸阻下,我們將單車倚著峭壁停放,繼續徒步前進。
沿著寬僅恰容二人錯身的棧道拾級而下,轉過了狹窄的迴旋梯,即到達了梯子吊橋。
迴旋梯
至於回程,仰望這高高矗立的垂直峭壁
當然是雌牙露嘴、步步艱苦了。
回程時於當地民宿午餐,
與老闆聊天得知,梯子吊橋所在地原名即為梯子嶺,
係因原始步道沿著陡峭的山壁鑿築階梯而得名。
興建吊橋除了便於兩岸居民通行外,也有開發當地峽谷景色的觀光價值。
而選擇階梯形式的吊橋,除了現地環境的限制外,必然也有當地民眾及地方政府的巧思。
吊橋興建之初,曾被稱為「太極吊橋」,以及目前廣被大眾稱呼的「天梯」,
就如此地遠近馳名的太極峽谷,本名應為石坑峽谷,至於為什麼被稱為太極峽谷不得而知。
但從眾多的地名被當權者改得不三不四,或可略猜一二吧!
喪失了與祖先、與當地民情風俗、與在地山水地勢的聯繫的地名,
不但使名稱成為一個虛幻不實的名詞,
也阻礙了外地人望文生義,直接初識地方的方法,或是進一步探索的線索,
更無法得到在地人的認同。
「梯子吊橋」已經由當地民眾投票正名,
如此回歸在地的思維成果,值得喝采。
里程:104km 爬升高度:約1200m
留言列表